meddxhk
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螺旋桿菌,主要寄居於胃部內。它除了會引起胃黏膜或十二指腸發炎外,更會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,並令患上胃癌的風險大增。
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,會出現上腹痛、食慾不振、胃脹及胃氣等病徵,但亦可以完全沒有病徵。
在香港,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情況很常見,根據本港醫務衛生研究顯示,每兩名30歲以上港人,當中便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,世界衛生組織更將"幽門螺旋桿菌"列為引致胃癌的主因。幽門螺旋桿菌跟胃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和胃黏膜淋巴瘤有相關,甚至會造成胃癌,當中大約95%的十二指腸潰瘍、75%的胃潰瘍、以及90%的胃癌患者,均在其胃黏膜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。
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途徑至今尚無定論,但一般認為飲食傳染是主要方式,包括進食受污染的飲料或食物,而且個人衛生習慣及周遭衛生環境,也與感染的可能性有很大關聯。研究顯示,家庭中有人感染此菌時,大部分家庭成員也會受感染;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組織團體,感染率也較高。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在孩童時代會感染,而部分人在感染後會完全沒有病徵。
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查及診斷方式有以下幾種:
碳 13 尿素呼氣法
在服用碳 13 標示尿素試劑前後,各呼出一口氣即可檢測,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,可透過質譜儀器,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分解尿素所產生的含碳 13 之二氧化碳。此測試適用於治療後追蹤的方法。
胃鏡檢查
進行胃鏡檢查時,可透過做胃組織切片檢查,同時進行幽門螺旋桿菌快速測試。
其他檢查及診斷方式包括
酵素免疫分析法:利用血清抗體、尿液抗體、糞便抗原等檢體,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,但因抗體可能持續性存在,因此並不適用於治療後追蹤。
「三合一療法」是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最普遍的方法之一。三種藥物須同時服用,並需按醫生指示完成整個療程。此療法對控制胃潰瘍效果顯著,有研究指清除幽門螺旋桿菌後,患者於兩年後再出現胃潰瘍的機會能大幅減低,並減低患胃癌風險。為確保藥物能有效清除幽門螺旋桿菌,碳13尿素呼吸測試能夠適用於治療後追蹤的方法。
Step 1網上/ WhatsApp (92940476) 預約
Step 2填寫姓名、 電話、 出生年月日、 身體檢查日期及抽血地點
Step 3網上付款或於身體檢查中心現金支付
Done完成